马斯克要一万亿工资包,特斯拉十年跑步跳远,谁笑到最后谁先被摔死
傍晚菜市场门口,摊主一边剥着蒜一边骂着天价薪酬,谁能想象一个人能拿走上万亿的东西,这话一出,周围人都看过来,大家眼睛都亮了,像听见邻居中彩票那样难以置信。
股东大会前夕,特斯拉董事会把一份十年对赌合同端上桌,给马斯克设了12个解锁档位,每到档位就发3,531万股,全部算下来是4.237亿股,按股本差不多占12%,这事儿不是小数目,大家算账算到手抖。
市值门槛摆在台面上,第一档就要把市值从约1.1万亿美元打到2万亿美元,然后每档加5千亿,最后两档各加1万亿,冲到8.5万亿,这等于是要再造两个英伟达出来,听着就像邻里大哥吹牛把自家猪圈改成太空站那样夸张。
别光看市值,运营门槛更让人笑不起来,合同里写明要达成一堆硬指标,累计交付2000万辆车,要有1000万FSD活跃订阅,用车量、订阅量、人形机器人交付和Robotaxi商用都得到位,且每个利润节点还要连续季度通过审计确认,任务之间互相套牢。
我跑到工厂门口,几个一线工人边抽烟边说话,去年交付量是178.9万辆,今年又小降,累计也才800万台,按合同算未来十年得年均120万以上交付,工头挠头说这活儿带劲,但零部件供给,产能瓶颈,市场竞争不是闹着玩的。
内部工程师在论坛里匿名吐槽,FSD现在根本谈不上完全自动驾驶,城市里每行驶224英里就可能要人介入一回,软件还得靠和“人修补”,要让1000万车主愿意掏钱订阅——按现价算一次性买要1.5万美元,月租199美元——得从技术和价格两头同时下手,工程师说这是做梦也要写代码的那种梦。
公司内部微信群炸开了锅,研发组和销售组互相数落,销售说别老拿技术不着边际的梦来吓客户,研发说别承诺没法兑现的产品把后勤搞死,办公室政治再加点戏码,大家都像大爷在小区座椅上吵家长里短那样直来直去。
Robotaxi那块,马斯克曾经承诺过2020年上路百万辆的目标,现在合同里把时限往后拉,目标写成十年内实现100万台商业运营,现实里特斯拉只能在得州小范围试点,像走夜路的送货车一样小心翼翼,Waymo、Cruise早就跑了几圈试运营,监管许可、商业模式、车队调度这些活儿都不是造车就能解决的。
我问了几位出行行业人士,他们摆手说这不是汽车厂的活儿,这是出行运营商和平台的事儿,特斯拉得学会派车、做客服、赔偿方案和城市合规,十年内要把制造商转成服务商,路上还有监管、劳动力替代、数据隐私这些暗礁。
最让人拍桌子的,是Optimus人形机器人那一条,合同要求从2025年起累计交付100万台机器人,听起来像科幻片里的桥段,现实情况是现在Optimus量产还处在早期,实际产量几百台,特斯拉原来喊的2025年产5000台的承诺可能要跳票,供应链要跟上、成本要降到2万美元一台的目标,所有这些都是看上去漂亮但得靠流水线和市场认可才能兑现。
街坊邻居和网友开了无数玩笑,微博上有人把马斯克的薪酬包配上“天价外卖费”,段子手说这是一种新型剥削,把未来几十年都先卖给老板了,饭圈式的“马斯克信徒”跟“理性投资者”在评论区互相掐着,场面热闹得像清明上河图。
监管那边也没闲着,市场上有声音把《价格法修正草案》之类的政策当成背景音乐,官方动了手脚要防止企业滥用市场地位、限制平台价格欺诈,官场里的手腕和市场上的疯狂拉锯同时存在,政府想管,但企业和投资圈还在跟钱过不去。
金融圈的观点像菜市场里两拨人吵架,喊多的说这是把马斯克绑起来,让他为股东拼命,喊空的说这是给创始人开了个提款机,数据摆在眼前:要到达4000亿美元的调整后EBITDA,按现有净利率估算,年营收要到2万亿美元,这差不多是现在营收的20倍,按年复合增长率算,要么AI和机器人带来爆发,要么就是火箭发射般的奇迹。
老股民在咖啡馆里翻着年报,指着表格说这等于把苹果、谷歌、Uber的蛋糕都揽过来,听起来刺激但也危险,公司要靠Robotaxi和订阅把利润提上去,利润里90%可能来自Robotaxi这种高边际服务,换句话说,汽车只是前台,软件和出行服务才是后台的钞票机器。
小商贩的视角更接地气,他们说过去买特斯拉是跟着信仰买车,车主朋友圈里互相夸特斯拉如何省心,如今一切都变成了付费套餐和订阅,花钱解锁功能、买保险、买软件,这种“曾经是信仰,现在是服务费”的转变,让老用户觉得心里一紧,仿佛老店开始涨价不单纯为了生存,更多像为了兑现老板自己的承诺。
行业分析师在早报里列着清单,必须同时实现车辆交付、FSD订阅、Robotaxi规模化和Optimus量产,任何一项掉链子都会影响马斯克能否拿到奖励,投资者的热情和市场价格都和这些节点绑在一起,谁先出错,谁就可能被市场无情质疑。
我采访了一个正打算买车的工薪族,他说要不要入手特斯拉现在是个问题,价格、维修、二手保值和未来能否使用FSD都在问号里,他最后,别把自己当试验田,能等就等,能便宜就买,咱们普通人也有策略。
最后告诉普通人几招躲坑的活路,第一是别把未来功能当成买车的主要理由,买车看今天的需求和总成本,第二是关注订阅条款和退款政策,签字前把所有收费项掰开了算,第三是买车前多考察二手保值和维修网络,别被宣传忽悠去做长期赌注,第四在投资上分散,不要把对特斯拉的信仰转化成全部资产的押注。
这事儿发生在现在,在美国的股东大会和特斯拉的工厂之间,上头有人签字、台下有人算账,市值、交付、人形机器人和Robotaxi这些词像串烤一样被挂出来让人眼花缭乱,大家还在吵,还在赌,日子还得过,普通人得学会在这些巨浪里找到自己的小船。
俊升配资,炒股开户平台,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