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明街道民生大道边上,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正是公明街道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所在地,它正悄然改变着辖区的心理健康生态。2019年5月23日成立至今,这个街道级心理服务站已累计服务8.5万人次,成功干预87起自杀危机,让156名意图轻生者重拾希望。
赵兰在开展活动。
翻开服务台账,5375人次心理咨询;658场心理关爱活动覆盖企业、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所;1972宗婚姻纠纷通过心理疏导实现“零民转刑”——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支由1个人发展到10人的团队用专业与坚守织就的生命安全网。
赵兰在为公交车师傅开展减压活动。
建立之初面临重重挑战
2019年初,当公明街道V爱之家项目负责人赵兰推开选址办公楼大门时,眼前是堆满废弃材料的荒芜景象。“家徒四壁,室内杂乱无章。”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这个场景,正是深圳基层心理服务的起点。随着光明区发布《关于推广“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服务平台的实施方案》,赵兰带领团队从经费申请、功能室设计到家具采购全程跟进。一个月后,废弃仓库蜕变为公明辖区首个政府主导的社会心理服务场所。
然而,创立之初的挑战远不止于硬件。彼时,心理社工在居民眼中并不受欢迎,社会对心理服务普遍存在误解与偏见。“好多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心理疏导,来到V爱之家做咨询等同于‘有病’。”赵兰坦言。
24小时心理热线守护居民
V爱之家的日常工作,常常与时间赛跑,与生命相连。“我服药了。”一条凌晨发来的微信,让值班社工瞬间清醒。这是抑郁症患者小花(化名)的求救信号。团队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联动警方破门施救,将已深度昏迷的小花紧急送医抢救。这样的生死时刻,在V爱之家的工作中并非罕见。
在煤气爆炸事故中全身烧伤的母子四人,通过专业的哀伤辅导,逐步走出阴影,重建生活信心;因家庭关系不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双重压力而逐渐走向抑郁的女孩,在心理社工不厌其烦数十次的疏导和回访下,最终重新学会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还有经过三个月悉心辅导,濒临破裂的夫妻破镜重圆迎幸福的家庭……
成立至今,V爱之家24小时心理热线已接听求助电话1438次,其中21起高危来电事件全部干预成功。累计为1221名心态失衡的居民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5375人次,开展线上咨询服务12739次,在辖区网格片区及人流量大场所开展心理筛查29190人次,精准筛查出1914名预警居民并迅速跟进,这些数字背后,是赵兰和她的团队从最初的1个人发展到如今10人专业团队,日复一日的专业付出与执着坚守。
赵兰讲解儿童成长知识。
成居民心理解困首选地
随着场地设施的日益完善、专业团队的逐步建立以及街道方面的高度重视,公明街道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逐步从初步探索走向全面开放。更多的部门、单位都积极将需要帮助的居民转介到V爱之家服务平台,确保他们能获得更广泛和深入的援助。
最显著的改变发生在居民的观念上。“如今主动求助率从10%升至90%。”赵兰指着咨询登记表说。上月举办的青少年团体辅导名额,在短短5分钟内就被报满;在社区广场开展的园艺疗愈体验,更是吸引了上百名居民积极参与。
为了有效引导居民关注心理健康,破除认知壁垒,V爱之家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提升服务的知晓率与参与度:组织开展趣味心理游戏(如“情绪垃圾桶”)、深入社区及企业、在学校开展“八进”宣传活动、利用居民微信群及错时摆摊宣传、心理筛查入户等形式积极推广心理科普知识、针对青少年和新就业群体提供专项服务。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了居民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门槛,使服务更加可及。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从过去的“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寻求”帮助,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心理健康关注机制。
如今,V爱之家已成为公明街道居民遇到心理困扰时的首选地。居民们普遍反馈,通过参与“V爱之家”的活动,不仅释放了负面情绪、缓解了压力,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家庭和自己。许多居民还自发通过送锦旗、送鲜花、写感谢信等方式,表达对V爱之家专业服务的认可和由衷的感激。
服务未成年人超8000名
在众多服务对象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牵动人心。赵兰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13岁的男孩因与母亲在沟通中遇到困难,在团队十余次专业的家庭辅导支持下,这对母子逐渐学会了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得以重建。
近七年来,V爱之家累计服务未成年人8268名,其中开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心理关爱活动182场,266名青少年接受过心理咨询服务。仅2025年上半年,就为51名孩子提供累计294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
公明街道V爱之家的成功运作,是光明区系统性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缩影。光明区率先建立了“区-街道-社区-小分格”四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街道级核心平台,V爱之家向下延伸服务触角,对接社区心理服务室及基层治理“小分格”,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广泛的“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
在这个体系中,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社工及志愿者组成的“三位一体”人才矩阵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协同工作,精准干预心理危机,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大力推广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居民差异化、多层次的心理需求,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心理韧性,为平安光明、健康光明建设筑牢了坚实的基层心理防线。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雷云霞文/图
俊升配资,炒股开户平台,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