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我,天天琢磨各类期刊发表,到底图个啥?其实最初就图个 “自己的字能变成铅字”,可投着投着,倒品出些不一样的滋味来。
第一次给科普期刊投稿,纯属赶鸭子上架。那会儿刚入职科技馆,领导让我写篇关于航天育种的短文,说 “投不投得中没关系,练笔就行”。我对着资料啃了三天,把 “太空种子” 写成了带点童话感的小故事,怕太幼稚,偷偷加了些专业数据。没想到编辑回信说 “这种软硬结合的写法,小朋友看得懂,家长也喜欢”。发表后去社区做科普讲座,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杂志说 “阿姨,我知道太空黄瓜为什么长得大了”—— 原来各类期刊发表里,科普期刊像座桥,能让知识踮脚就够着普通人。
给文学期刊投稿,是被朋友 “逼” 的。她总说我朋友圈的随笔写得有意思,硬拽着我整理成篇。投出去那天,我跟她说 “大概率石沉大海”。过了俩月,编辑打电话来:“你写的巷口修鞋摊那篇,我们编委一致觉得有烟火气,就是结尾得再收收。” 改稿时,编辑逐字逐句跟我磨,从 “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 改成 “夕阳漫过修鞋摊的钉子盒,影子在地上洇成一片暖黄”。后来那篇小文被选进地方散文选,我才懂,各类期刊发表里的文学期刊,能把寻常日子里的微光,擦得亮堂堂的。
最没想到的是给行业内刊投稿带来的缘分。我在物流行业做调度,把优化配送路线的笨办法写成心得,投给了公司订的内刊。没承想邻市同行看到后,特意打长途来讨经验,聊着聊着发现彼此都在研究同一套调度系统,后来竟合伙搞出个小专利。现在每次见他,都要调侃 “这得感谢那篇内刊小文”。原来各类期刊发表里的内刊,看着不起眼,却可能是连接同路人的暗号。
有回投环保类期刊,稿子被拒得挺干脆:“数据够硬,但少了点人文温度。” 我盯着拒稿信发呆,想起采访过的护林员大爷,他说 “树跟人一样,你对它好,它就长得壮”。重写时加了段护林员巡山的细节,再投就过了。编辑附言:“政策解读很多,但带着泥土气的观察太少了。” 这才明白,各类期刊发表从不在乎你有多专业,只在乎你有没有真的走进那个领域。
摸了这些年投稿的门道,发现各类期刊发表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哪篇稿子会被偏爱,哪个编辑会懂你的小心思,又会因此撞上什么新鲜事。比起发表本身,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联结与成长,才更让人舍不得停下笔。
俊升配资,炒股开户平台,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