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作为一支源远流长、战功卓著、英雄辈出的精锐之师,堪称陈赓第四兵团的首席主力。
万里风云
37师,作为13军的资深部队,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1931年2月成立的红军中央教导第2师。随后,在3月更名为鄂豫皖红4军第12师,并于同年10月改编为红25军第73师。至1932年10月,该师直接受红四方面军指挥。1933年6月,部队进行扩编,成为红31军的一部分。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陈赓担任首任旅长。在抗日战争期间,该旅曾先后兼任太岳军区及其第二分区,成为太岳根据地的重要支柱。1945年10月,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第10旅,由周希汉担任旅长,刘忠担任政治委员,下辖第28、第29、第30团。1947年7月,随纵队归入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指挥。1948年5月,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周希汉继续担任旅长,而政治委员则由廖冠贤接任。至1949年2月,部队统一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第37师,由周学义任师长,雷起云任政治委员,下辖步兵第109、第110、第111团。
386旅首任旅长陈赓。
109团,作为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红军部队,其1营的根源可追溯至1928年9月成立的光山农民赤卫队,历经演变,先后成为光山独立团、红四军第十师的第二十八团。2营的起源则始于1928年10月成立的商南武装小组,在1929年5月商南起义之后,被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的第九十七团,此后又发展成为红一军第二师的第四团、红四军第十一师的第三十一团。3营最初于1927年11月组建为鄂东农军游击队,1930年6月更名为红八军第四纵队,同年10月改编为红十五军第一师的第一团,最终成为红四军第十师的第二十九团。经过多次整编,这三个团最终统一纳入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的编制,分别成为红二十七十一、二十七十四、二十七十九团。随着抗战的爆发,红九十三师改编为八路军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到了1945年10月,该团又更名为第四纵队第十旅的第二十八团。该团以其勇猛的作风、精湛的突击技巧和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军、师的主力团,同时也是全军中延续至今编制最为完整、保留红军连队数量最多的步兵团队。
周希汉将军,4纵10旅旅长。
110团的起源可追溯至1937年下半年,彼时冀南党组织动员民众,组建了抗日义勇军第五路军。随后,部队历经演变,先后更名为冀南独立支队、129师东进纵队第二团、新7旅第20团以及冀南第一分区第20团。1943年9月,该团被调至386旅,并纳入太岳第二分区的编制,保留了原有番号。至1945年10月,部队再次改编,成为第四纵队第十旅第二十九团。作为冀南军区的老牌部队,该团以优良的战斗作风、严格的执行力以及对村落攻防的精通而著称,战斗力堪称强劲。
111团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42年3月成立的太岳抗日根据地沁水县大队。翌年3月,该大队更名为士敏县大队。至1944年6月,部队改编为士敏独立营。同年10月,经过772团与20团的支援,通过抽调5个建制排并补充了大量民兵,该营得以扩编为386旅兼太岳2分区的士敏独立团。至1945年10月,部队再次改编,成为第四纵队第十旅第三十团。
三十七师的前身,自红军时代起便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投身于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激战,历经围困苏家埠、夜袭青龙观、攻克剑门关等赫赫战功,并在长征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抗战岁月,部队参与了七亘村、长生口、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百团大战等关键战役,合计击溃日伪顽军逾2.5万人,被日军视为强劲对手,甚至在大“扫荡”期间,装甲车上被涂有“专打386旅”的口号,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更是赞誉其为“中国最佳旅”。解放战争阶段,部队首战上党,西进同蒲,转战吕梁,横扫晋南;战略反攻后,勇渡黄河,中原逐鹿,激战洛阳,决战淮海,渡过长江,挺进两广,挥师云南。总计参与战斗400余次,击毙敌人11.1万余人,其中俘虏陆军副总司令汤尧中将、青年军206师师长邱行湘中将等以下6.8万余人,缴获各类火炮680余门,轻重机枪2711挺,长短枪3.9万余支,汽车2000余辆,飞机4架,解放和协助解放城镇45座,为新中国之诞生和全国之解放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里,37师以其坚毅的战斗作风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著称,敢于直面大战和恶战,无论是进攻、防御、野战还是攻坚,均能应对自如,战斗力之强,堪称13军的首席主力师,亦为二野的顶尖主力师。尤为难得的是,该师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坚韧不拔的品格,行事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以实际行动彰显其价值。从这支部队中走出了200余位将军以及众多高级领导干部,如陈赓、王树声、洪学智、陈再道、秦基伟等。该师涌现出“夜袭常胜军”“屹立不动英雄营”“洛阳英雄连”等众多英模单位和个人,以及楚大明、卫小堂、李步周、时来亮等众多英雄人物。37师的前身10旅旅长周希汉,是一位能征善战、个性鲜明、才干卓绝的著名战将。他后来担任过13军军长、海军副司令员等职务,于1955年荣获中将军衔。
歼灭“天下第一旅”
1946年8月,在山西战场的烽火中,同蒲战役正激烈进行。此时,蒋军胡宗南集团的主力——“天下第一旅”以及整30师,从陕西转战至晋南,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所谓“天下第一旅”,实为敌军整1师下辖的第1旅,其历史源远流长,装备均为美式精良武器,训练有素。旅长黄正诚身怀中将头衔,各团团长均为少将,此乃胡宗南最为倚重的精锐之师。此次,胡宗南调动了9个旅的兵力,意图对我军形成南北夹击。至9月初,胡部已成功占领翼城与临汾。军委果断指示,必须坚决打击向北进犯的胡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迅速集结主力3个旅,隐蔽于洪洞东南地区,伺机歼灭敌人,同时另1个旅负责阻击平遥、介休方向的阎锡山部南犯。
9月22日,敌军167旅与27旅攻占了我方浮山县城。与此同时,敌第1旅的前锋部队第二团从临汾东部发起攻势,意图策应浮山之敌,进而侵入我方预设的战场——官雀村。我第四纵队抓住敌军分散、立足未稳的时机,随即命令第11旅的两个团和第13旅的一个团对其展开包围。同时,第10旅被部署在官雀至临汾之间的老母村、上陈村一线,负责阻截试图西逃或东援的敌军。当天夜间,我军成功对官雀的敌军形成了包围,敌第二团连续发出求救信号。23日凌晨,敌第1旅旅长黄正诚率领旅部直属部队和第1团从临汾东出发,前往官雀支援,而浮山之敌也全力西援。第10旅旅长周希汉命令第30团在旅山炮兵大队的火力支援下,于上陈村、老母村、王村一线对敌军进行阻击。同时,第28团和第29团分别秘密集结于上阳村和大阳村,待命出击。
◆临浮战役示意图。
接获任务后,30团迅速部署,3营驻守上陈村西侧阵地,2营设防于上陈村右后方,而1营则作为团的预备力量。部队争分夺秒构建防御工事,并在上陈村前沿构筑了预备阵地。与此同时,28团3营亦在上陈村周边占领阵地,与30团并肩作战。至23日凌晨5时,敌第1团1营携带4门山炮,抵达上陈村,随即对我30团3营阵地发起试探性攻势,意图为我方东进之路设障。至上午7时,敌军两个营在飞机和大炮的支援下,对我3营阵地发起连续攻击,并使用火焰喷射器,瞬间将我方阵地笼罩在硝烟与火海之中。3营全体将士奋勇抵抗,与敌展开激烈交战,成功击退敌军多次进攻。敌军正面进攻受挫后,又分兵两翼夹击3营。我方2营7连与3营9连在两翼坚守阵地,沉着应对,对敌军造成重大打击,毙敌200余人。敌军虽未能在3营阵地得逞,却从右翼绕道进攻我30团2营和28团3营阵地。30团3营随即撤至上陈村前沿预备阵地,从侧翼不断对敌发起反击,2营和28团3营亦全力抵抗。经过一天的激战,30团成功击退了敌军十几次规模庞大的进攻。傍晚时分,该团组织5个连队对敌实施反冲击,迫使敌军退至合理庄。上陈村阻击战不仅有效消耗和疲惫了敌军,保障了兄弟部队官雀之敌的歼灭,更为10旅由防御转为进攻起到了关键作用。
10旅攻占陈堰村。
敌军屡遭挫败,于23日黄昏时分向东北方向的陈堰村撤退,意图安营扎寨。10旅首长把握住这一运动战中歼敌的绝佳时机,趁敌军收缩、立足未稳之际,立即下令30团由南向北、28团2营由东向北向南、3营由东向西对陈堰发起猛攻,同时28团1营作为预备队待命。此时,原本受命在临汾至陈堰公路上设伏的29团,确认敌人并未从临汾出动后,向东折返。途中,29团发现陈堰有异动,判断可能是黄正诚旅第1团东援受阻,且畏惧于夜晚被我军歼灭,企图凭借村寨进行坚守。面对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的情况,团政委吴效闵(当时团长负伤)果断部署,命令1营、2营分别从陈堰西门、北门同时进村,对混乱的敌军发起了突袭。冲锋在前的3连勇猛冲锋,一举俘获了正在做饭的敌军200余人。紧接着,28团和30团的主力部队也迅速涌入村内,攻占了敌人的数座院落。
在29团与旅部完成沟通联络之后,纵队及旅部首长精神大振,随即下令28团和30团继续在正面展开猛烈攻势。同时,为加强突击力量,向29团增派了4门山炮以及旅部工兵连和30团第1营。在四面围攻、多路并进的猛烈攻势下,敌军大部分被歼灭,残余敌军则蜷缩于西南角的四个大院中,负隅顽抗。
24日凌晨一时,官雀之敌被我军彻底消灭。与此同时,浮山方面援敌的167旅和27旅也赶到陈堰,意图解围。10旅首长随即命令29团全力以赴发起攻击,28团1营则前往合理庄设防阻敌,而2、3营则作为预备队待命。30团的各营则部署在上阳和陈堰以西地区,以阻止西援之敌及可能的东援敌军。面对我军的猛烈打击,敌旅长黄正诚带领残部向西南方向突围,但被我29团3营击退。敌军在垂死挣扎中,对我军施放催泪性毒剂。29团的各连英勇冲锋,并利用山炮对敌旅部大院进行近距离射击,在旅工兵的协助下,成功炸毁院墙并掀去屋顶。6连和4连分别从北面和西南面突入院内。至当日凌晨五时,剩余敌军百余人逃往合理庄,被我28团3连成功截击并予以歼灭。至此,10旅在临浮战役中,共消灭了“天下第一旅”的旅直属部队和第1团全部,毙伤敌军1200余人,俘虏中将旅长黄正诚、少将副旅长戴涛以下官兵1500余人,进一步震慑了太岳地区的敌军。
获悉王牌第一旅被我军全歼,胡宗南震惊之余,心痛不已。西援之敌不得不放弃浮山,匆忙绕过官雀、陈堰,逃往临汾。26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题为“向太岳纵队致敬”的社论,对司令员陈赓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部队的英勇顽强,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洛阳之战
1948年三月,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与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联合发起了洛阳战役。洛阳,这座历经九朝的古老都城,不仅是中原与西北的战略要地,更是敌军防御的重中之重。守军由青年军第206师(相当于一个军的规模)以及地方保安团组成,兵力约两万余人。他们的防御工事既坚固又复杂,火力布置严密无缝,以至于敌师长邱行湘狂妄地宣称其为“攻无不克的堡垒”。根据第四纵队的部署,第十旅承担起主攻任务,首先目标是夺取周公庙和西关,随后再从西门发起对城池的攻击。
10旅战士攀洛阳西门。
若欲夺取西门,须先征服周公庙。周公庙位于洛阳西门之外,是敌人精心打造的“袋形双层集团工事”,其背倚西关,四周环绕着两丈深、宽的外壕以及遍布的雷区,由敌第2旅6团严密把守。3月9日之夜,各部趁夜幕掩护,悄悄接近敌军阵地。至10日凌晨一时,30团成功占领了周公庙西南方的营市街,29团的9连潜入西关,击溃了敌军一个排,但因后续部队未能及时支援,不得不撤回。当夜,10旅下令各部发起正式攻势。30团突破敌军前沿,控制了阵地的一隅,在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遭遇敌军顽强抵抗,攻势受阻。29团沿原路再次突入西关,与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10旅随即调集28团3营和30团的主力部队加入战斗,经过一场激战,直至11日凌晨,成功歼灭大部分守敌,最终占领了西关。
11日11时整,我10旅以第30团主力正面进攻,同时,一个工兵排和三门山炮支援第29团3营,悄无声息地迂回至周公庙西侧后,向驻守之敌发起了第三次猛攻。工兵部队迅速清除了29团3营行进道路上的所有地雷,山炮则将外壕边缘的两座碉堡摧毁。突击队11连1排奋勇跃进外壕,搭建起人梯攀登壕壁,成功突破敌军前沿阵地。后续部队迅速跟上,击退了敌人的反扑,并继续向敌后纵深挺进。3营运用炸药包和山炮的协同火力,对周公庙院墙进行近距轰炸,成功炸开缺口,部队随即突入庙内。然而,正面进攻的第30团由于地形狭窄,兵力难以展开,加之敌方炮火猛烈,连续发起多次攻击均未能突破。因此,10旅下令该团利用29团3营的突破口实施穿插。在数个营的协同猛攻下,守敌陷入一片混乱。战斗持续至13时30分,我军将周公庙之敌彻底消灭,并清扫了西关的残余敌军。此次洛阳外围的战斗中,10旅共歼敌400余人,俘虏敌少将团长方景林以下1200余人。
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后,10旅28团成功攻克了洛阳西门。
11日的午后,第十旅的二十九团乘胜追击,成功夺取了西门。然而,当夜雨雪纷飞,天地晦暗,路面湿滑难行。29团的一连悄悄潜至西门大桥,企图拉开桥头的阻拦绳索,却被敌人察觉,导致重大伤亡。随后,二连接替一连接力冲击,但同样未能取得胜利。
“请旅长放心,我们定会遵循原定计划,克服一切困难,务必从西门突破!”周希汉对此表示欣慰,随即命令第二十八团作为主攻力量攻打西门,而第二十九团和第三十团则在两侧协助。在吸取了第二十九团第一次攻击的经验教训后,第二十八团积极运用军事民主,组织各级指挥员对敌情和地形进行了详尽的侦察。为弥补炮火上的不足,该团集中了五十挺轻重机枪,挑选了一百二十名顶尖射手,并将火炮推进至开阔地带进行直接瞄准射击。此外,还对敌人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进行了统一编号,明确了火力支援的分工。
午后一点钟,10旅再次对西门发起了猛攻。山炮将城墙上的敌军数个主要碉堡一一摧毁,28团突击队5连第2排勇敢地穿越敌方的交叉火力网,前赴后继地冲向大桥,成功解开了三道拒马,并利用炸药摧毁了铁丝网。随后,工兵迅速冲过桥去,在城墙上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5连的战斗英雄李步周和指导员傅立志身先士卒,带头冲过大桥,不幸都身负重伤。连长安庭兰率领3排攀上瓮城城头,副连长李志华在城墙上英勇捐躯。敌军以强大的火力和兵力对瓮城进行反击,5连的指战员虽然被封锁在瓮城内,遭受了巨大伤亡,但仍然顽强战斗,毫不退却。在炮火支援和2营各连的密切配合下,迅速消灭了瓮城内的敌军200余人。剩余的敌军躲进了一个碉堡,从暗道逃向城内。5连7班班长王引生机智地带领全班紧跟其后,潜入城内,将洞口之敌全部歼灭,巩固了战果。至下午两点,连长安庭兰率领十多名战士攀登至内城,抓获了一批俘虏,成功占领了西门城楼。28团团长赵华青和政委何云峰带领后续部队进入洛阳西门,向敌军纵深挺进。29团2营也从西门北侧突入城内,该团的第1、3营则紧随28团冲向西大街,直插市中心。30团则从西门南侧搭建梯子登城,与兄弟部队一起向南大街发起进攻。
在东西两路我军的夹击之下,洛阳守敌匆忙向西北的洛阳中学核心阵地撤退,并迅速调整兵力,固守待援。随着10旅全体部队顺利入城,28团沿着西城墙直捣敌军核心阵地;29团抵达十字大街后,北上攻克了河洛中学与洛阳师范学校,共歼敌四个连队;30团在城南击溃敌军一部后,随即转向北方展开攻势。至13日晚,10旅与友军共同完成了对敌核心阵地的严密包围。14日16时,10旅指挥28团自西向东、29团自南向北,与华东野战军一部协同,对敌核心阵地发起了全面总攻。在山炮大队精确炮火的支援下,28团3营率先炸开西墙,勇猛突入;随后,旅部工兵部队又将南墙炸毁,29团2营趁机发起进攻。经过三小时的激战,核心阵地内的5000余名敌军残部被彻底消灭。
在洛阳战役的硝烟中,28团5连荣膺“洛阳英雄连”的崇高称号。
此战为10旅首次投身于攻克设防严密的中小城市的攻坚行动,成功履行了上级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战斗中,我部共击毙敌师长邱行湘中将及其部下39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敌军武器装备。尤其是在突破西门的关键战役中,28团展现出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为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10旅特授予该团五连“洛阳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一面“生擒敌酋”的锦旗,以嘉奖活捉敌师长的英勇十二连。
解放南昌
1949年五月,第十三军的第三十七师完成了渡江追击作战任务,部队在江西贵溪地区进行了短暂的休整。16日,第四兵团下达指令,要求第三十七师迅速抢渡抚河,向南昌挺进。18日,师长周学义与政委雷起云率领全体官兵,迎着狂风暴雨,沿着泥泞不堪的小道,轻装简从,急速向南昌进发。
19日,我军前卫110团抵达南昌县武阳渡岐港地区。至20日夜晚,部队已进至距南昌城约三十里的抚河东岸灌里缪村附近。侦察情报显示,抚河西侧的向塘车站驻扎着敌军桂系48军175师的一部,该部敌军沿抚河西岸布防,意图阻挡我军前进。与此同时,敌南昌县政府所在地谢埠镇守备薄弱,且掌控着大量船只,这为我军渡河提供了便利。鉴于此,该团第二营被赋予了攻占谢埠镇的任务。
21日凌晨1时,2营悄然渡过抚河。至5时左右,成功包围了南昌县政府及其自卫大队,俘虏敌人400余名,并缴获船只40余艘。战斗进展顺利,这让110团稍显轻敌。翌日晨7时,110团主力在河里绿村渡过抚河,先锋3营推进至吴塘、板溪李村及南北安冲一线,却突然遭遇敌46军188师与48军175师四个团的猛烈进攻。敌人意图将我军压迫回抚河东岸,以确保刚从九江撤退至南昌的夏威第10兵团侧翼的安全。
◆37师解放南昌。
桂系部队的战斗意志远超寻常,勇于发起攻势,擅长捕捉战机,对追击中的我军部队实施伏击。自抚河之战三个月后,四野的46军在湖南攸县六十分、49军在永丰青树坪均遭遇了桂系部队类似的伏击,损失惨重。原本意图一举击败桂系,获取便宜之利的部队,却意外遭遇了顽强的抵抗。37师作为二野的顶级主力师,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极高的战场敏感度。即便初战时对敌军有所轻视,但并未因此陷入慌乱或混乱。110团3营的官兵们甚至还未卸下行囊,便直面枪林弹雨,被迫背水一战。与3营并肩作战的110团2营,在东湖贾村、王家庄、梧岗一线同样遭受了敌军的猛烈反扑。该营成功击退敌军八次进攻,共歼敌300余人。
上午十点整,37师师长周学义率领111团,迎着敌人猛烈的炮火,英勇地强渡抚河,对110团实施增援。他们以超过80人的伤亡为代价,成功夺取了板溪李村、大陇湖村、牌楼以及秦村一线阵地,有效遏制了敌188师的猖狂攻势,为右翼110团的阵地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14时,敌175师沿大塘李村至十华观的弧形防线发起猖狂反扑,敢死队奋勇当先,紧随其后的是敌军摇旗呐喊、蜂拥而至。我军110团、111团与敌展开激战,往返冲杀达6次,共击毙、击伤敌人500余人,俘虏100余人,成功捍卫了阵地,然而自身伤亡亦颇为惨重。110团3营8连在连续击退敌军3轮进攻后,连排干部及战士伤亡殆尽。面对危急关头,该连副排长邓富民带领剩余的7名战士,坚守阵地前沿的一处独立坟包,继续顽强作战。即便身负重伤,邓富民仍拉响4枚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与逼近的敌人同归于尽,爆炸瞬间,敌军血肉横飞,而他亦壮烈牺牲。7连和9连亦与敌激战长达6小时,接连击退敌军5次进攻。营长安玉峰头部受伤,却依然坚持指挥战斗;副营长李东海腿部重伤,却趴在地上操控重机枪进行射击。9连在战斗的最后阶段仅剩12人,却依然坚如磐石,顽强抵御敌军进攻,未曾后退半步。
南昌市民热烈欢迎37师进城。
午后15时,我军37师政委雷起云指挥主力109团迅速跨河,从谢埠以南的十华观、大悲寺、杨家坊发起迂回攻势,成功将敌175师拦腰斩断,歼敌300余众,俘虏敌军291名。111团见状,亦主动从大陇湖村发起反击,协同作战,进一步击溃敌军部分力量。夜幕降临,我军将敌人驱逐至南北安冲、卢家坊一线。当晚,37师北撤至大石桥、大塘李村一带。原先桂系175师和188师于前一晚便潜藏在谢埠西部的山地中,意图趁我主力尚未抵达,一举全歼我先锋部队。然而,面对37师的顽强抵抗,敌军自身已伤亡逾千人,无力再战,只得于次日凌晨收缩部队,撤回南昌城内。
22日破晓时分,夏威兵团的主力部队弃城西遁,同时开始对城内设施进行破坏,并炸毁了中正大桥。当日下午3时,37师察觉情况后,迅速奋勇追击,成功击溃了敌人的后卫掩护部队。我师的侦察连以及109团的第二营随即入城搜查,抵达中正大桥东侧时,因桥梁被毁,敌新建县保安团800余众无法逃脱,只得向我军缴械投降。至23日9时,37师的主力部队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沿着中山路踏入南昌,受到了广大市民和学生的热烈夹道欢迎。南昌,这座在我党和我军历史上写下辉煌篇章的英雄之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光辉岁月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自此开启了长达70余载的辉煌历程。在这期间,一次次的烽火考验着这支英勇的军队,一代又一代的军人致力于其建设。被誉为“太岳雄师”的他们,在胜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荣誉的历程中持续闪耀,孕育并铸就了“勇于挑战硬仗、勇于承受艰辛、勇于开拓新途、勇于追求卓越”的革命精神。
1949年岁末,我37师踏上征途,挺进云南,投身于祖国大陆上最后一战的追击——滇南战役。首战奇袭蒙自机场,成功截断敌人的空中逃生之路。继而又解放了个旧,进一步封锁了敌人的陆路逃逸通道。随后,我部夺取了元江铁索桥,对汤尧兵团的主力展开追击,最终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云南边陲的重镇打洛。37师在战斗中勇猛精进,机智果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共歼敌逾万人,其中包括俘获了陆军副总司令汤尧中将。战事结束后,部队长期驻扎云南,开始了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建设征程。在此期间,先后完成了警备昆明、剿匪平叛、支援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等使命。
在37师,政委何云峰(位于左侧)带头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并肩站岗,率先体验军旅生活。
1958年二月,三十七师政委何云峰与副师长张化民,带领部分师团领导和机关干部,以一名普通士兵的姿态度过连队生活,他们与战士们同食、同住、同劳作、同训练、同娱乐,从而在我军历史上开启了军官深入基层连队体验生活的先河。毛泽东主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道:“如此一来,我们的军队将成为坚不可摧的力量。”同年九月,总政治部颁布了《关于军队各级干部每年至少下连体验生活一个月的规定》,这一举措迅速在全军范围内引发了干部下连体验生活的热潮。
1960年11月,我师工兵连被抽调参与第二次中缅勘界警卫作战。次年1月,中央军委正式授予昆明军区陆军第13军37师全军首批战备值班师的荣誉,旨在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1965年9月,北部湾事件爆发后,37师随13军一同被中央军委选定为入越抗美作战的第一梯队。1966年7月,我师高炮营赴越南执行防空任务,在11个月的时间里,成功击落击伤敌机48架,此举受到了总参谋部和昆明军区的表彰与嘉奖。1968年10月,13军从滇南调往四川,纳入成都军区的编制,接替54军的防务及“三支两军”工作,37师随即进驻江津、壁山、重庆等地区。
俊升配资,炒股开户平台,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